案例简介
某制造集团下设研发公司与生产公司,由集团统一管理。因工作调整,该集团将生产公司10名资深技术员劳动关系转入研发公司,名义岗位定为“设计师”(低风险类别),实际需每日赴生产车间指导高危设备调试,人事部按研发公司低风险职业类别为全员投保团体意外险,未主动说明技术员跨场地作业实情。
有一天技术员王某在生产公司车间调试冲压机时,因设备故障右手重伤截肢,治疗费用60万元,保险公司发现王某实际工作场景需长期对高危设备进行操作,与投保职业类别严重不符,不符合保险合同中职业类别的认定,因此不属于保险责任,无法进行赔偿。
案例分析
统一投保省心省力,企业误以为根据员工劳动合同职务一致即可“一站式”解决风险保障,忽视实际工作场景与保单职业类别的实质性匹配要求。
职业类别需谨慎填写,避免职业类别不符拒赔,在投保过程中需要严格对员工的岗位信息进行评估,不同的职业类别会影响保费的计算、投保限制等,在投保时应该向保险公司详细说明员工工作内容,选择合适的保险产品,以确保获得全面的保障,如果隐瞒高风险工作内容可能会导致保单无效或无法理赔,如果工作内容发生了变化应按照保单约定及时告知保司并更新保单信息。
平安产险宁波分公司温馨提示
职业分类的本质是风险定价的公平性工具,如实告知既是义务,也是确保自身保障有效的基石。唯有在投保环节构建风险认知的双向透明,才能真正实现风险转移的闭环管理,为企业与员工构筑可持续的保障防线。

